爱的艺术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是一门艺术吗?
为什么会产生“在爱上一无可学”这件事: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因此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分析历史原因在于过去传统的婚姻基本都是家庭指定,人们普遍认为爱情会在婚姻后自然而然的产生。而现代是寻求个人的爱情经历而后婚姻,这会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本身的作用意义。当代文化的特点: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
另一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区别。
爱情的理论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爱情是什么?爱情应当是超越动物本能的,是关乎于人的理论。人一生下来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被推向了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去,除了将会以死亡告终,人对未来一无所知。
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己,死的必然,因此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与自然无能为力。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孤寂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自己只能听之任之。对于孤寂感的恐惧,要求人们去学会爱。
首先,爱情是给而不是得。人们总是狭隘的将给理解为失去,是痛苦的。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的人通常是这样理解给的。而有创造性的人不会这样做,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比得能够带来能过愉快。
给予的最重要范畴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可以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意味着一定要献出生命,而应该是那些他内心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例如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给并不是为了得,而是为了在对方身上唤醒某种同样有生命力得东西。如马克思说的:“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得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也就是说你同人以及自然得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得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吧自己变成一个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就像教师向他的学生学习,精神分析家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治愈自己的病也都如此。
因此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了他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依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爱情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关心和关怀还包括爱情的另一方面,即责任心,是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
此外,爱情还有第三个重要的要素:尊重。尊重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得个性。以及第四点,认识。